內容簡介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 我們仨 我們仨 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 全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 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 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1] 作品目錄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 我們仨走散了 (一)走上古驛道 (二) 古驛道上相聚 (三) 古驛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媒體評論 成書過程 1998年, 錢鍾書逝世。 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 這個特殊家庭 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最初設想,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 到1996年10月, 錢瑗已經非常衰弱,預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 躺在病床上, 錢瑗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 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 這一停,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 錢瑗最後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2] 人物形象 楊絳 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 “拙手拙腳”的鍾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鍾書不小心把檯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鍾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 圓圓 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 “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 小時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 “阿媛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她始終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驕傲。 錢鍾書 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裡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 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 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iqich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