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鐵(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MTR)曾經是香港兩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之一,已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併中,和九廣鐵路合併成港鐵。自1979年開通至2007年兩鐵合併期間,香港地鐵是由香港地鐵有限公司(現稱港鐵公司)營運的鐵路系統網絡,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3],共有53個車站,其中14個為轉車站。

截至2007年兩鐵合併前,香港的地鐵系統網路全長91.0公里,包括超過12.91公里長的隧道[4]。而53個車站中,其中10個為地面車站,8個為架空車站,其餘35個則為地底車站,建於距離地面12至37米之下。

196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公共運輸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香港政府於1964年邀請了來自英國的道路研究部門——倫敦運輸委員會及道路研究實驗室(London Transport Board and the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就香港交通未來發展進行研究。1964年成立了公共運輸調查小組(Passenger Transport Survey Unit,PTSU)[5],後於1967年發表《香港乘客運輸研究》[6]。研究指出1986年香港人口將達至6,868,000人,故此香港有必要興建集體運輸系統,以解決人口增長所出現的交通問題。 《香港集體運輸研究》[編輯] 地底集體運輸系統路線圖 (1967年建議方案) 1967年9月,英國的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7] 發表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8],提議server4.htm' style='text-decoration:none;' >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地下鐵路系統),全長51公里,4條路線分9期興建,耗資150億港元。當時建議的4條路線如下: 荃灣線:荃灣 ↔ 金鐘 觀塘線:馬游塘 ↔ 上環街市 港島線:堅尼地 ↔ 柴灣 沙田線:禾寮坑(火炭)↔ 尖沙咀 1968年2月,有關研究報告[8] 正式遞交至當時的立法局審議。 剛巧於同年3月,顧問公司收到196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的數據,發現新的1986年的預期人口大幅調整為5,647,000人,比1967年的報告大幅減少1百萬人。人口統計數據影響當時新市鎮及整體城市規劃,特別是對沙田、屯門、荃灣及將軍澳的交通規劃出現大幅度的改變。因此顧問公司修正所倡議之集體運輸系統的建造估價及規模,並遞交另一份報告[9] 加以補充。 補充報告[9] 建議將金鐘至旺角的4條路軌減少至2條路軌,沙田線縮短至鑽石山,同時建議先行興建荃灣線、觀塘線及港島線的主要路段,其他路段另考慮以延伸的方式興建,足以影響日後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10] 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iqich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